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生命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約1700萬人離世,等於每2秒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陳郁志主任、蔡文欽醫師與冠心病衛教團隊慈濟大學謝美玲助理教授提供「養心攻略」,從心律不整、急性冠心病談起,提醒民眾不可輕忽季節變換時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蔡文欽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機率比常人多5倍,且心衰竭和死亡率也較高;心房顫動在台灣成年人的盛行率約1%,即約有23萬名患者,年齡愈大,風險愈高。但有些心房顫動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是在中風就醫後,才被確診,延誤就醫黃金期。
引進冷凍消融儀
心房顫動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2大類,而花蓮慈院最新引進的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在原理上略有不同,但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蔡文欽醫師說,冷凍氣囊消融術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燕窩禮盒導線路截斷,可治癒近90%的病患。
花蓮慈院近年致力於心房顫動的介入治療,心臟內科團隊在去年引進冷凍消融儀,是東臺灣領先可以提供冷凍氣囊消融術的醫學中心。蔡文欽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病人經冷凍氣囊消融術或電氣燒灼治療後,有機會可以停掉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減低劑量,改善生活品質。
有些人會覺得吃燕窩是一件慘忍的事情,破壞燕子的生態,而且使得幼燕死亡,但是事實上,通常燕子築巢哺育幼燕之後,等到幼燕離巢,此燕窩便不會再被使用,就算同樣的燕子再度生蛋,也不會採用之前的巢或是別的燕子所築的巢,一定是再造一個新的窩,此時,原先的燕窩就會慢慢腐化,漸漸這些燕窩就會污染洞穴,而且發出臭味,燕子便不會使用這些受到污染的洞穴繁殖,所以,如果在幼燕離巢後摘取這些燕窩,不但可以有助於環保,更可以幫忙燕子不用再到處尋找其他洞穴,反而達到保育的功用。加上東南亞各國政府,對於採集燕窩的相關規定很嚴格,盜採或是濫採都會受到嚴重的懲罰,而且因為燕窩價值非常高,大家皆非常小心翼翼的哺育燕子,試想,如果隨便濫採而導致燕窩最後無法採集,這是我們都無法接受的。有些人甚至誤會血燕是因燕子築巢太勞累而吐血完成,其實這是不對的,會造成血燕窩的原因有二,一是跟燕子所食的食物有關,另一樣是因為燕窩內因含少量的礦物質和鐵質,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氧化,其顏色才會慢慢變黃漸而轉紅。
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是許多人的夢魘,尤其秋冬是急性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陳郁志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燕窩推薦是指環繞心臟的冠狀動脈因脂肪及膽固醇積聚而變得狹窄或閉塞,此過程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心臟會因此血液流動不良,導致心肌缺氧,嚴重的甚至會引致心肌壞死,其中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心病,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
救心小組跨團隊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急症中最嚴重的疾病,要在黃金時間內以心導管打通血管。打通冠狀動脈阻塞的方式,除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注射血栓溶解劑等藥物治療外,還有以介入性治療的氣球擴張術或裝置血管支架,改善心臟的血流。
花蓮慈院於1993年5月成立心導管室,也為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臟內外科跨團隊成立24小時任務編組的救心小組。十多年來,心導管團隊以冠狀燕窩動脈高速鑽頭研磨術配合氣球擴張術治療,成功治療超過數百位複雜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
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冠心病的「養心攻略」,必須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吸菸者首要任務是戒菸,特別是已經接受治療的民眾,更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冠心病的養生祕訣。
燕窩推薦的吃法,像果汁拌燕窩,只要預先用榨汁機榨好你所喜歡果汁、蔬菜汁,或者使用奶製品作為調味,拌著燉好的燕窩直接飲用即可,這是最最最最簡單的吃法,也是夏天吃燕窩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另外我媽媽也會做木瓜燉燕窩,她說對女生很好,做法也不難,就是把一顆木瓜橫切一半之後,去籽,然後跟燕窩以及浸泡燕窩的水一起隔水清燉,讓木瓜的偽到可以完全滲入到燕窩裡面,吃的時候可以配上冰糖水,超好吃唷!保證女生都會很喜歡,另外我之前看我姥姥做過紅燒官燕,也是同需要一煲濃郁的翅鮑湯,最好是可以煲到成膠狀(我姥姥是用壓力鍋來家快煲燉的速度,起鍋之後拌入燕窩即可食用,但是相對口感會比較油膩一些,感覺老人比較喜歡這一味,我個人比較不怎麼愛吃,另外就是乾撈燕窩,也是預先要有一鍋濃郁的肉汁湯,再放入燕窩一起煮,用文火拌均勻,等到肉汁快要燒乾的時候就可以撈起,就能直接吃了,肉汁湯最好是用翅湯或老母雞、排骨等肉類熬出來的湯,會比較入味。